互联网助贷整改继续,银行风险偏好集中收紧。尤其是规模较大的股份行,普遍将助贷业务门槛抬升至头部平台标准。
从平安银行公示的互联网贷款业务合作机构来看,其与40家机构或平台合作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平安智贷”。其中涵盖了蚂蚁系平台、度小满系平台、今日头条系平台、腾讯系平台、美团系平台、携程系平台、奇富科技、京东系平台。
除了依托助贷平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平安银行还通过自有场景和流量开展互联网贷款。平安银行自主开展的互联网贷款业务包括平安智贷及智贷平台,前者属于放款业务,后者属于导流业务。
风险管控升级之下,无论是自营还是助贷,平安银行互联网贷款展业都呈现出更加审慎的态势。
暂停合作多个导流产品
产品信息显示,平安智贷(现已升级为MAX借)是平安银行推出的全线上互联网贷款产品,年化利率7.2%起,额度最高20万元,支持3、6、9、12期还款。贷款用途用于消费,支持随借随还。
此外,面向平台“拒量”客群,平安银行推出智贷平台,布局助贷导流业务。
智贷平台主要是针对在平安银行暂无产品适配的用户,为解决其资金需求,在用户本人授权同意且自主申请下,推介的一站式第三方贷款产品优选平台。平安银行不对第三方产品及相关负债提供任何担保。
根据平安银行披露的产品信息,智贷平台合作机构均为正规持牌金融机构,包括不限于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持牌小额贷款公司等,正合作产品有两款,分别是马上消费【安逸花】、度小满【度小满借钱】。
已暂停合作产品包括,包银消费【包你贷】、兴业消费【小鲨快贷】、杭银消费【轻享贷】、云南信托【小水牛】【融云贷】、捷信消费【捷信优贷】、马上消费【信有花】、海尔消费【够花】、国美金融【国美易卡】、中原消金【提钱花】、百信银行【好会花】、北银消金【轻松贷】、亿联银行+大数融担【亿微贷】、中邮消金【邮你贷】、外贸信托【先先呗】、万达小贷【万达贷】。
至此,可以看出平安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比较谨慎,无论是自营还是助贷,均是优中选优。
一方面,头部助贷平台定价均在24%以内,甚至部分平台优质客群定价可在18%以内,平安银行可借助这些头部平台稳定拓展定价在24%以内的消费贷业务。
一方面,平安银行基于自有场景流量开展自营互联网贷款业务,筛选符合行方授信条件的客群。对于资质更为下沉的流量,则自己做助贷,通过导流形式进行变现。
关于互联网贷款业务,平安银行的基调就是极致压降风险,确保业务稳定可控。其实,立足于平安银行整体个贷业务及信用贷业务层面,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风险调整仅仅只是一个缩影基于风险控制考虑,平安银行近两年不断压缩高风险个贷业务,特别是信用贷业务占比显著下降。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17671.6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0.6%。其中,高风险贷款显著下降,抵押类贷款占比较上年末提升4.0个百分点至62.8%。
个贷业务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746.63亿元,相比2023年下降13%。消费贷规模如此大幅度收缩,或与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收缩有关。
在风险管控策略升级之后,平安银行个贷资产质量趋于稳定。平安银行2024年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1.35%,相比2023年增加0.12个百分点,但低于信用卡贷款不良率2.56%。

压缩高风险消费贷资产
据了解,平安银行今年个贷业务的展业策略,仍可能是压降信用贷业务,继续出清高风险消费信贷资产,信用贷款展业重点则放在优质客群。
平安银行在其零售战略中也指出,聚焦“调结构、提质量”的经营主线,主动优化贷款业务结构、提升新发放资产质量,推动零售业务提质增效。一方面,持续优化资产组合策略,主动压降高风险资产,提升住房按揭、持证抵押等基石类业务的优质客户占比。
官网信息显示,平安银行自营个贷业务有新一贷、新一贷白领方案、车主贷。其中,新一贷与白领贷为信用贷款。新一贷面向个体工商户、受薪人士等大众零售客户,贷款利率在4.14%-18.36%,贷款额度最高50万元,资质准入要求具有寿险保单、车险保单、房贷、公积金、个税、社保等任一项资质。
新一贷白领贷目标客群为优质行业及单位中具有稳定收入、信用记录良好的受薪人士,优质行业及单位包括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金融行业、优质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及优质上市公司等。贷款利率为3.96%-9.72%,贷款额度3-50万元,部分客户最高可达100万元;无抵押,凭薪可贷。
其实,风险策略收紧的不只是平安银行,很多规模较大的银行都对零售个贷业务风险予以严控。特别是互联网助贷业务,在合规压力和资产风险齐升的情况下,部分曾合作36%助贷资产的城商行也暂停了投放。
如今,距离助贷新规落地仅数月,商业银行依托助贷渠道扩张消费贷的步伐也必然会慢下来。考虑到合规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银行将扎堆抢夺24%助贷资产,这也必然加剧头部助贷平台的竞争优势,同时考验商业银行的资金定价能力。
但与头部平台合作,就必须认清一个现实,即规模为先,盈利次之。
因为,头部助贷平台的合作模式多为分润模式,通常没有融资性担保公司或者保险公司作为增信机构介入,银行和助贷平台通过API对接,客户在助贷平台借款,由银行按照客户真实还款息费的一定比例,支付给助贷平台获客服务费用。
根据合作资产类型不同,商业银行与助贷平台分润比例一般在20%-30%,近几年变化不大,头部平台比较强势,资金机构议价能力普遍不足。并且,在分润模式中,当客户逾期后,风险由银行承担,不良资产留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
至于分润模式下的实际利润,主要看核心指标“风险后收益水平”,即助贷平台的产品定价扣除分润比例、风险成本后的收益水平。
此前,有资金机构反馈,与定价24%以内的助贷平台合作,扣除风险后收益在3%至6%+不等,这个收益再扣除实际的内部资金成本、运营成本、数据成本、税费成本等,实际到手的收益可能都不到1%。
当双融担、24%+权益被限制后,助贷行业资金将进一步流向低定价资产、头部平台。行业资产荒加剧,便更加考验资金定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