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贷款公司(下称“小贷公司”)正加速洗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近日转让广州平安好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好贷”)100%股权,受让方为上海耳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耳序”)。
据悉,工商信息变更后,上海耳序成为平安好贷全资股东。此次并非中国平安首次出售小贷牌照。2022年,平安集团子公司退出广东明珠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2022年,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普惠注销了两张互联网小贷牌照,不再从事小额贷款业务。2024年12月,平安普惠旗下的重庆金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更名,并调整有关贷款业务的经营范围,意味着网络小贷牌照的退出。
事实上,平安集团退出小贷业务只是一个“缩影”。2024年8月,中国保利集团两家全资控股子公司转让旗下广州保利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底价约为2.81亿元;同年7月,中国电信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转让重庆众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41.18%股权。
“自央企‘退金令’出台以来,央企旗下控股公司加快挂牌转让部分金融机构股权,所挂牌公司包括银行、保险、融资担保及小贷公司等。”对此,有业内分析人士向记者坦言,部分非金融央企投资设立的公司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或存在一定风险隐患,适当退出部分金融领域,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有利于聚焦央企主责主业。
值得一提的是,除大型央国企外,也有一批上市公司在2024年转让旗下小贷公司股权。记者据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统计,去年包括农产品、三变科技、开开实业、通达股份、中山公用等沪深上市公司公告称,欲转让旗下小贷公司股权。另外,2025年1月8日,兆丰小贷终止挂牌,成为年内首家在新三板退市的小贷公司。
记者注意到,随着各地加快清退不合规小贷公司,小贷行业规模近年来也发生明显的萎缩。央行此前公布的2024年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385家,贷款余额7514亿元,从业人员4.6万人。对比2023年末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小贷公司已减少115家。
“近来多家企业退出小贷业务,除各企业自身转型需要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近年来,监管部门积极推出小贷行业压降存量政策。”对此,上述业内分析人士直言,众多小贷机构主动或被动关停,主要原因包括互联网线上消费金融产品大行其道、头部互联网小贷公司牌照整合、地方金融监督部门清理整顿当地小贷机构以及居民主动降杠杆等。
2024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的通知》,要求对地方金融组织的类别和机构总量只减不增,对机构数量过剩的行业,继续推动压降存量。同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小贷公司,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可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取消其小贷公司业务资质,并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到市场监管部门办理名称、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地方层面,记者观察到,2025年已有包括湖南、内蒙古、福建、重庆、湖北等多地发布清退、注销地方小贷等地方金融组织的公告,涉及清退的小贷公司超20家。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减量”的同时,部分头部小贷公司也在不断增质。记者发现,近年来多家互联网旗下小贷公司频频增资扩规模。抖音、蚂蚁、腾讯、美团、苏宁等多家互联网平台均相继增资旗下网络小贷公司。对此,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互联网平台巨头旗下小贷依托集团生态,拥有更多场景、流量优势,相比其他小贷公司更有实力,例如能够获得股东大手笔增资,再如通过ABN等方式加速“补血”等。